一字看天下之“封”:封锁的应是病毒,而非心灵

  12月27日电 题:一字看天下之“封”: 封锁的应是病毒,而非心灵

  甘甜 孟湘君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供应链危机和单边主义等问题交织叠加,为这一年烙下深深的“封”印。一个“封”字,概括了这一年世界的多重状态。

  资料图:英国伦敦一个免下车检测中心,一名医务工作者正准备对司机进行核酸检测。

  被“封闭”的应是病毒,而非心灵

  新冠变异毒株层出不穷,给抗疫带来新变数,一些国家想象中“与新冠共存”的现实条件,并不成熟。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多国重新开启的大门,再次紧闭。以色列、日本紧急“封国”;韩国禁止多国外国人入境,放弃“与新冠共存”举措;英国则因病毒闪电传播收紧防疫,伦敦再进入紧急状态。

  学校开课又停课,餐饮、零售、服务业等一再遭冲击,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倒闭风险。曾线性向前的生活,陷入单调循环。人们心态渐渐失衡,焦虑和抗拒感,扩散开来。

  资料图:当地时间1月30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道奇体育场停车场内的新冠疫苗接种点因遭抗议者围堵而关闭。

  在部分国家,似乎已分裂出“平行世界”:一边是严格防疫,一边是“与病毒共舞”。当下,美国新冠病例确诊超5000万人、死亡超80万人,拜登政府的疫苗接种和口罩令一再受挫,联邦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相互指责。

  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随着“封城”反复、“封闭”生活,部分民众对政府防疫举措失去耐心。他们走上街头以过激行为发泄不满,部分示威甚至演变为骚乱。

  出境旅行和大型国际活动也受到影响。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后,终于“空场”举行,但经济损失巨大;原定2022年1月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也被推迟。虽然许多活动改为线上举行,但实体交流的减少削弱了情感维系,信息差加大,理解与信任难免流失。

  医疗资源和卫生常识的“封闭”,对世界来说或许更糟。如今,富国仍在囤积疫苗,加剧资源不平等;疫情政治化,部分国家反科学现象盛行;防疫措施持续分化,导致民众心态分化,疫情寒冬何时才会结束?

  被封住的应该是病毒,而非心灵;被封锁的只是国界,而非道义。这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正如世卫组织多次呼吁的那样,唯有团结,才是正道。

  当地时间3月29日,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中的重型货船已经脱困,运河交通将逐步恢复。卫星图片展示完全浮起的重型货船。

  供应链被“封堵”,全球化危机四伏

  谁都未曾料到,苏伊士运河会在2021年被一艘重型货轮“长赐”号给“堵死”,引发国际航运大瘫痪。据估算,由于这次堵船,全球贸易或每周损失60亿至1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就像一艘大得无法驾驭的船一样,供应链已成为脆弱之源。”

  的确,前几轮新冠疫情的冲击,已造成劳动力成本高企、航运积压,2021年以来疫情仍肆虐,加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危机被急剧放大。

  因原料运输延误,日本多地遭遇“薯条荒”;欧洲能源短缺问题持续加剧,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800%;拜登政府紧急释放5000万桶原油储备,并不惜拉拢敲打他国要求跟着“放油”。美国人在通货膨胀和运输危机阴影下,度过一个难熬的圣诞节。

  当地时间11月16日,汽车从美国加州圣马刁县一处加油站旁经过。加利福尼亚州的汽油价格,当日创下历史新高。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犹如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供应链危机蔓延,有声音认为,这种趋势敲响了“全球化的警钟”。麦肯锡报告也指出,美国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令供应链受阻问题“雪上加霜”。

  当国家安全处于危险中时,政府可发挥作用使供应链更加安全,但世界必须避免盲目退出全球化,英国《经济学人》指出。另有分析称,如果各国都像美国那样陷入保护主义,不啻为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虽然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其已成为各国不可逆也逃不开的时代大势。如今,国家、领域和组织之间,都日益走向深度融合。各国本该团结应对疫情冲击,此时鼓吹“脱钩”大搞单干,显然不可取。供应链一时之堵在于“疏”,长久之堵则在于“合”,正如链条上一环扣一环,只有各国合力“挂钩”,世界才能正常运转。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7年5月11日,德国格拉芬沃尔,2017“强大欧洲坦克挑战赛”举行,北约多国参加。

  战略“封锁”,谁在建“无形的墙”?

  除了供应链问题,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也一边打着多边主义名号,一边行单边主义之事,对别国打压封锁。

  上台以来,在亚洲,拜登政府着力推动印太战略,主导美英澳安全联盟(AUKUS),并频频插手台海事务,与台湾当局加深勾连。美国还召集了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所谓“民主国家峰会”,欲以意识形态划线,吸引他国站到自己一边,联合多方孤立、封锁中国。

  但在国际人士普遍看来,这一战略不会成功,比如,AUKUS自开局就不得人心。由于与澳大利亚达成的潜艇协议被美国“截胡”,法国怒斥美澳“背后捅刀”,罕见召回驻两国大使。

  更何况,美国长期监听默克尔等盟国官员、未就阿富汗撤军与之充分协商,再到此次潜艇合同危机,美国的欧洲盟友,可谓是旧患未愈、又添新伤。

  当地时间6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拜登在瑞士日内瓦一处别墅会晤。二人广泛谈及战略稳定、地区稳定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企图借乌克兰局势围堵俄罗斯。尽管俄方多次强烈否认、普京放话勿踩“红线”,美西方却坚称俄试图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一方面,美西方威胁对俄实施“前所未有的”制裁,一方面,谋划在乌克兰驻军和供武,欲将俄罗斯“逼到角落”。

  “世界不需要按照意识形态建立集团、制造分裂,加剧冷战氛围。”《东盟邮报》评论称。之前称呼北约为“脑死亡”,这次又在潜艇合同事件中“很受伤”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日益强调欧盟战略自主的重要性。一旦欧洲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北约还能走多远?

  在一些层面上,这个世界也许是“封闭”的,但在另外的维度上,全球的开放、合作、团结,仍是人类的立身之本。打破那些阻碍世界和平发展的“无形的墙”,等待从“封”到“启”的那一刻,2022年的任务很重要。(完)